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有很多的鏡臺企業開始尋求突圍之道。當下,鏡臺市場競爭日漸升溫,企業要認清局勢,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選擇。
減去“急功近利”方能有所作為
在行業,“減法”早不是一個新鮮詞,早些年便有業內人士呼吁企業做“減法”,比如:工廠該把不賺錢的產品線砍掉,不要過多涉及房地產投資等行業,以免分散了精力;經銷商也該拋棄不賺錢的店面,集中精力做好團隊和服務……
企業應當正確看待做“減法”
如果說,幾年前,“減法”只是一個前衛詞語,并非是一個實際操作的理念。那么伴隨市場的急劇下滑,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應對的時候了。在不聲不響中,已有部分人開始做“減法”,特別是在經銷商這一群體中,更為明顯。縮減店面、縮減代理品牌,多數經銷商都在做,經銷商戲之稱為“黔驢技窮后的無可奈何”,也是權益保身的唯一辦法。而部分企業,則裁員或關閉次要工廠,保存實力。
在市場推動下,“減法”在行業被逐漸“提上日程”,但這種“減法”區別在于自動“減”與被動“減”之間。正如前文所說,蘋果、萬科并非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做減法,而是基于長遠發展做得戰略。
當下的企業必須認清一個道理,那就是“加法”有風險,在選擇的過程中需要謹慎;“減法”不是一條“退路”,而是一種商業戰略;“減法”不是為了“明哲保身”,而是更專注攻占目標市場;“減法”不是放棄市場,而是換一個方式占領市場。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企業需好好體會,找準合適自身的發展模式。
發展畢竟還是需要建立在迎合市場需求也就是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需要學會做“減法”,讓自身的發展變得更加“輕盈”。